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先秦孟子

fù guì bú néng yín,pín jiàn bú néng yí。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古:仄仄通平平 平仄通平平◆移【上平四支】
今:仄仄通通平 平仄通通平◆移【十二齐,i,er,ü】

出自: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释义】
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时不能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
【注释】
富贵[fù guì] 富,富裕,富有;贵,显贵,贵气,地位高;旧指有钱财、有地位,现指富裕而又有显贵的地位。
不能[bù néng]不可能;不能够;没有能力。
淫[yín] 《唐韵》余箴切《集韵》《韵会》《正韵》夷针切,音霪。《说文》浸淫,随理也。《徐曰》随其脉理而浸渍也。《周礼·冬官考工记》善防者,水淫之。《注》谓以淤泥淫液,使厚也。又放也。《礼·哀公问》淫德不倦。又贪也。《礼·乐记》声淫及商。又溢也,过也。《书·大禹谟》罔淫于乐。又甚也。《列子·黄帝篇》黄帝曰:朕之过淫矣。又大也。《诗·周颂》旣有淫威。又僭也。《吴语》掩王东海,以淫名闻於天子。又久也。《晋语》底著滞淫。《注》滞废淫久也。
贫贱[pín jiàn]贫贱意思是穷困又没有社会地位,或共同经历过的艰难历程,同甘苦共患难。
移[yí]《唐韵》弋支切《集韵》《韵会》余支切《正韵》延知切,音匜。《说文》禾相倚移也。《六书故》移秧也。凡种稻先苗之後移之。又《说文》一曰禾名。又迁也。《韵会》今迁徙之迻借作移。《书·多士》移尔遐逖。又《广韵》易也,延也。《博雅》转也。《书·毕命》世变风移。《礼·大传》绝族无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又《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疏》移谓靡匜摇动也。又《广韵》遗也。《博雅》移,脱遗也。又官曹公府不相临敬,则为移书笺表之类也。《前汉·公孙弘传》弘乃移病免归。《注》移书言病。《後汉·光武纪》於是致僚属作文移。《注》文书移於属县。
【句例】
中英句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One should never be corrupted by wealth, changed by poverty and bent by force. 

汉语句例:
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泰山崩前而不动”的坚定心态;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标准;拥有阳光,就是要拥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坚持自我。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俗话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原来是屈是伸咱要看情况,该出手时就出手!
六朝人物并不意味着一种籍贯,而是代表着一种精神,代表一种文化上的认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六朝人物究其实质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贵族。
如果是客人重要就应像曹操那样倒履相迎,如果是卫生重要这不是对客人的一种侮辱又是什么呢?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儆戒无虞,罔失法度。
另外,圣龙以儒教为精神支柱,讲究的是忠义节烈,主张武将死战、文臣死节,百姓中也深受“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问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什么意思?
答:意思是说,在富贵时,能使自己节制而不挥霍;在贫贱时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在威武时不能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
这是孟子提出的成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三大标准。其中“贫贱不能移”尤为重要。其现代解释可译为:荣华富贵无法扰乱其心志,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强权暴力的威胁无法使其屈服。大丈夫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丈夫。
【翻译】
英:Neither riches nor riches, nor poverty, can be removed
韩:부귀 로 도 현혹 할 수 없고, 빈천 으로 도 변 할 수 없다.
繁: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本文图片皆有版权
http://www.haoshiwen.org/view.php?id=77441

作者介绍
{$view->author}     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子居),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早年受教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孟子没有讲他的老师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朱熹云:“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也。”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鲁穆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游说齐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到了齐国,孟子宣扬他的“仁政无敌”主张,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奔赴魏国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魏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
猜您喜欢的分类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