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董仲舒传 高考文言文练习​9-12题及答案

两汉董仲舒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诏救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繆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5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於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 掌故者以百数。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主4偃疾之 疾:嫉妒  C.董仲舒山弘为从谀     从:跟从 “D.仲舒弟子遂者’ 遂:成功 

10..下列句子编i?四组,全都能表现董仲舒“专心治学”和“为人廉直”的一组是  ①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②进退容止,非礼不行         ! 
③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④董仲舒以弘为从谀 ⑤至卒,终不治产业 ,以脩学著书为事 ⑥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⑤⑥     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董仲舒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讲究礼仪,出入仪容举止无不合礼度, 学生们都很尊重他。  B.董仲舒为中大夫后,在家写了《灾异记》。这时辽东高帝庙火灾,主父偃就窃其书上奏天 子,认为书中有指责1/1讽朝政之§。  C.董仲舒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因此就憎恨董仲舒,故意推荐他担当狠毒暴戾的胶 西王之相。  D.董仲舒对《春秋》很精通,他学以致用,根据《春秋》经义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  

12.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3分) 

译文:         (2)    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3分) 
译文:         (3)    自公孙弘得用,尝比其义,卒用董仲舒。(3分) 
译文:         

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非攻》)  答案: 9.C(从:逢迎) 


10. D(①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表现“专心治学”;
④表现“正直”;⑤表现“清廉”;②是说董仲舒讲礼仪;③是说董仲舒的治国策略;⑥是讲董仲舒对《春秋》最为精通,名望甚高。)  

11. B (“认为书中有指责讥讽朝政之言”的不是“主父偃”,是“诸生”) 

12. (1)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下帷”、“次”、“或”)(2)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所以”、“错行”)(3)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
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集”、“义”、“用”)
作者:佚名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因研究《春秋》,孝景帝时曾拜为博士。他居家教书,上门求学的人很多,不能一一亲授,弟子之间便依学辈先后辗转相传,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足不出户,三年间不曾到屋旁的园圃观赏,他治学心志专一到了如此程度。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无一不合乎礼仪的矩度,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求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种种阳气,放出种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
作者介绍
{$view->author}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广川(河北景县广川镇)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这以后,朝廷每有大事商议,皇帝即会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问他的建议,表明董仲舒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历经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眷顾,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大大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时的贡献。

幼年好学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在衡水东南,邻近齐鲁,北靠燕赵,西界三晋。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于家有大批藏书的大地主阶级家庭。

传授儒学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误错。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

天人三问

汉武帝即位后,让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第一次策问,汉武帝问的主要是巩固统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问,武帝主要是问治理国家的政术,第三次策问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
猜您喜欢的分类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