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艾青
诗人与他的保姆
诗人的同情是广阔的。
诗人的赞美也是广阔的。
诗人的目光注视着她——《大堰河—我的保姆》。在那个黑夜沉沉的世界里,诗人的目光诚挚而深沉,她,在诗人的目光里,清晰而明亮。
诗人让她的形象立于诗坛,立于中国人民面前,诗人也因此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国的天空。
她养育了诗人,也养育了诗人的诗——她的遭遇,她的性格,她的品格,她的情操,她的举手投足,都成为诗人以及诗人的诗的营养。
也可以说,一个普通的女性,推出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而这首诗发表时,诗人还坐在监狱的铁窗之下,那目光仍在注视着故乡的那片土地。这首诗的成功,这首诗在诗坛产生的巨大影响,诗人似乎并没有太去注意,诗人还沉浸在对“大堰河”—自己的养母的怀念之中,还沉浸在对中国妇女命运的关注之中……
诗人写了这首诗,完成了一种心愿。而正是这心愿,是促使诗人写这首诗的动力——有感而发,自然天成。
她给诗人的印象太深刻了。在诗人对社会、人生、诗的种种思考之中,她突出地显现出来。出于对社会的责任,使诗人不能不写她;出于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使诗人不能不写她;一种神圣的情感,使诗人不能不写她。诗人忠于时代,孝悌忠信,因而不能不写她。
诗人出生在中国农村的土地之上,长在“大堰河”的怀中。她的奶汁——她用她的血肉酿成的生命之泉,不仅养育了诗人和身体,也养育了诗人的感情。诗人的出生是艰难的,父母并不欢迎他出世,这个世界似乎也并不欢迎他出世。而养母“大堰河”把全部的爱给了他。当他到了上学的年龄,离开养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的时候,他感到了父母的陌生,更感到了养母对他的重要。养母的奶汁,可以说注定了诗人一生的命运——正直、善良、纯朴,因而有了更多的艰难和坎坷……
事实证明,诗人写这首诗,是一次历史性的选择。这是诗人把握住了机遇,把握住了悟性,也是诗人把握住了对诗的理解和忠诚。
诗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诗人与普通人的不同,就在于诗人能把某种感觉变成艺术,变成诗。
无疑,现实生活为诗人提供了创作的基础。而《大堰河——我的保姆》能成为名篇,还在于诗人的杰出的表现能力。
这首诗采用了朴实的写法。因为这首诗要写的是朴实的人、朴实的事、朴实的感情。采用什么写法,是诗的基本素质决定的,诗人很明确这个道理,这首诗,也为人们做出了榜样。
这首诗,从头至尾,始终围绕着“我”与“她”的关系而写。从“我”所看到的、经历的、感觉的、想到的……来一层一层地写“她”。这样的构思很常见,而这首诗是优秀的代表。
抒情,是这首诗的血液。抒情性,是诗的本质之一。“我”对“她”的感情,在这首诗的行间起伏跌宕,催人泪下。这种感情是真实的,朴实的,来源于生活的积蓄。这种感情是生活酿制的酒,醇厚而浓烈。这是这首诗成功的基础之一。这种感情不是走马观花可以得到的,可以理解的。这种感情已成为诗人血肉的一部分,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因而诗人在抒情之中,抒的是血,而不是水。诗的抒情应该是血的抒情,才能感人至深,具有生命力。
而如何抒情呢?这首诗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诗的抒情方式多种多样。这首诗的抒情有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通过细节的描绘来抒情。
这首诗几乎处处有着准确而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极富表现力,是诗人从生活体验中精心选择的结果。这表现出了诗人惊人的观察力和把握能力。而感情,就浓注于这些精采的细节之中。随便摘下几句,便能使人清晰地知道诗人是怎样通过细节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的。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灶火之后,/在你拍去了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在你补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虱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把“大堰河”这一劳动妇女的朴实、辛劳以及对“我”的爱,极鲜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人扑捉和表现细节的能力是超群的。在诗人发表的第一首诗《会合》中,就显示了这种才能,而这首诗更是出类拔萃了。
这首诗还有一个重要特色,那就是大量的排比句的运用。诗人运用语言,是根据情绪的需要而设置的。这首诗大量的排比句的运用,就是情绪需要的结果。
如:
“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艾青在他写的《诗论》中说:
“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
又说:
“我们的诗神是驾着纯金的三轮马车,在生活的旷野上驰骋的。
“那三个轮子,闪射着同等的光芒,以同样庄严的隆隆声震响着,就是真、善、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不仅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而且奠定了艾青以后创作的总的取向。“真、善、美”,成为这总的取向中的重要基石。
《大堰河——我的保姆》于1934年在《春光》杂志上发表后,轰动了全国,也引起了不少著名人物的注目。茅盾第一个撰文赞扬。胡风也在论文《吹芦笛的诗人》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风说:“在这里有了一个用乳汁用母爱喂养别人的孩子,用劳力用忠诚服侍别人的农妇的形象,乳儿的作者用素朴的真实的语言对这形象呈诉了切切的爱心。在这里他提出了对于‘这不公道的世界’的诅咒,告白了他和被侮辱的兄弟们比以前‘更要亲密’。虽然全篇流着私情的温暖,但他和我们中间已没有了难越的限界了。”
艾青生平
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畈田蒋村的一个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
1917年就读于金师附小。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
1928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学习绘画,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诗集有《欢呼集》《光的赞歌》等。
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
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时代的精神,汲取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
1948年以后发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竞技场》等二百余首诗作。出版了《艾青选集》等。另有论文集《诗论》《论诗》《新诗论》等著作。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
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出访了欧、美和亚洲的不少国家。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以及多种版本的《艾青诗选》和《艾青全集》。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