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刘大櫆
像乐天、微之这样的人就是世俗所说的高人,地位显赫,名重一时,所以凡是他们足迹经过的地方,都流传后世,而且那个地方也因为那些人出名。像我这样的人,即使走遍幽奇险峻的山水,和虫儿鸟儿来来去去又有什么不同呢?山川之美,如果是在交通方便的大城市,那么喜好游玩的人就会争先恐后地去游玩。然而把它放在荒远偏僻的地方,美好的风景就不能显现出来,人们也就不能亲自前来领略它的美好风光。唉,这哪里是一个人的不幸呢?
刘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号海峰。籍贯安徽桐城(今属安徽省枞阳县汤沟镇先进村)。早年着意功名,但雍正中两登副榜,皆不获举;乾隆间一再受荐应试,亦被黜落。最后得到一个黟[yī]县教谕,做了没几年便告老还乡。晚年隐居枞阳,以耕读自娱。
少年时师同邑吴直,中年时又游方苞之门而传其古文义法,后又传之弟子姚鼐[nài],因此,方、刘、姚成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其中刘氏实是起了由道致文的承前启后作用。刘氏为文除习儒经外,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熔诸家为一体”,其气肆,其才雄,雄豪壮阔,见其波澜,其文以奇诡雄豪胜,从而为古代散文开拓新的艺术境界。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十卷、《补遗》一卷、《海峰先生诗集》八卷。有清刊本。编选《八家文钞》、《七律正宗》、《历朝诗约选》。
刘大櫆(kuí)出身于安徽省枞阳县汤沟耕读世家,祖、父均为秀才,塾师兼事农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亩余。”幼年,从父读书,(一说刘大櫆为汉高祖刘邦长子齐王刘肥后裔,陈洲刘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孙,属先字辈)“桐城派”代表人物。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纵声读古诗文,韵调铿锵,喜饮酒,
好吟诗。受教于同乡吴直。
雍正四年(1726),刘大櫆初至京师,年富才盛,文动京师。方苞得其文,常与人说:“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刘生,乃国士尔!”(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并赞他是韩愈、欧阳修一流人物,一时名噪京城,士大夫多愿与其结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两次参加贡生考试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荐举应博学鸿词科,被大学士张廷玉压制落选。张后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张廷玉特举其参试经学,又未被录取。大櫆60岁后为黟县教谕。几年后告归,居枞阳江滨不再出游,以文学教授生徒,默抑以终。逝世后,葬于今金社乡向荣村刘家苕箕地,墓为省级保护文物。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