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盲者说

清朝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矣?”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之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邪?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矇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盲者说注释阅读练习及答案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亦无颠危之患危:跌倒

B.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审查

C.独非其伦耶伦:一类人

D.间诣余言诣:拜访,探问

10.下列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入其所精业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1.下列选项中全都表现“不盲者之尽盲”的一项是()(3分)

①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

②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③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

④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⑤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以予之之意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⑤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出错的一项是()(3分)

A.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B.文中说的瞍、矇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C.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腐败堕落而不能自拔,可作寓言读,也可作杂文读。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2分)

(2)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3分)

(3)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3分)
  
答案:

9.B(审:明白,清楚,了解)

10.A(A.代词,自己;B.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原由,因为;C.代词,书、事物/动词,往、到……去;D.连词,表修饰/表转折。)

11.D(①②是盲者的表现)

12.C(“观察世界应该举一反三,学会推理”并非盲者说这句话的目的。)

13.(8分)

(1)(2分)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第、而,译错一个,扣1分。)

(2)(3分)竟然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乃、吊,译错一个。扣1分,宾语前置未译出扣1分。)

(3)(3分)象这样久了就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病,意动;于目之不见也,介宾短语后置,句意,各1分。)






作者:佚名 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
作者介绍
{$view->author}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死后,讳其姓名而称之为“宋潜虚先生”。又称夏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赵熊诏榜进士第二人。戴名世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史称“南山案”,戴名世后归葬故里,立墓碑文曰“戴南山墓”。

...
猜您喜欢的分类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