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诗
词
曲
文言文
辞赋
晦日浐水应制
唐朝
:
沈佺期
素浐接宸居,青门盛祓除。摘兰喧凤野,浮藻溢龙渠。
苑蝶飞殊懒,宫莺啭不疏。星移天上入,歌舞向储胥。
沈佺期的古诗文大全
相关赏析
家庭背景
作者:佚名 1627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明崇祯元年,叶燮生于南京国学署,祖居今吴江市北厍镇叶家埭村。叶氏家族的历史可上溯至宋代,其六世祖叶梦得(1077~1148,号石林)为南、北宋间著名学者、诗人,曾官至翰林学士,极力主张抗金,多陈抗金之计,退职后居乌程(今浙江湖州)。学问博洽、精熟掌故,著述甚丰,有《石林诗话》等著作传世。此后,叶氏支派绵延,散居各地,江、浙、沪一带较为集中,宋、元间名人辈出,有“吴中叶氏、天下望族”之誉。明初,叶氏第十六世叶福四由同里迁居分湖(即汾湖),成为
...
少年高才
作者:佚名 叶燮的五个兄长、四个姐姐,个个都富于文思才情,在贫淡的生活中,流连诗词歌赋,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特别是三姐叶小鸾,常常手把手地教叶燮读诗、古文,培养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小鸾在去世前的几天,还在教叶燮读《楚辞》。 家庭生活的幸福,在父亲叶绍袁归隐后的最初几年达到高潮,聪慧的叶燮,四岁时由叶绍袁亲自教读《楚辞》,过目即能成诵,一时传为美谈。五岁时,与兄长们一起迁入谢斋(叶家读书之所)读书,由叶绍袁亲自教导,叶绍袁常指着家中“清白堂”的匾额对年幼的叶燮他们说
...
三年流亡
作者:佚名 1644年甲申之变,崇祯自缢于煤山,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大举入关,铁骑所到之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企图以武力来威胁人民臣服。 在“民社既屋”之际,有民族气节的文人、学士,或树起义旗抗清,或削发为僧,走向空山荒刹。 1645年农历八月二十七日,叶燮一大早起来,与三个兄弟,随父亲在家庵圆通庵,和家人挥泪泣别,乘一叶扁舟,冒着瓢泼大雨,驶向茫茫分湖,开始居无定所,出没飘摇的流亡生涯,谁都不会想到,这一去,竟再也没有回来,故乡,从此成为遥不可及的梦。 秋风瑟瑟,
...
隐居横山
作者:佚名 叶燮在平湖料理完父亲的丧事后,离开平湖,孤身一人来到太湖,隐居横山。 横山,在苏州城西南约十五里(古时计量,据《木渎志》)的地方,因四面皆横而得名。横山又名踞湖山,也叫七子山。据《横山志》,横山方广四十余里,苏州城外的茶磨、吴山、宝华、紫石、民山等山都在横山范围之内,横山是其总称,有横山山脉的说法,其南面临石湖,宋代诗人范成大隐居石湖,有范石湖之称。 叶燮在三年的流亡生活中,曾经一度在太湖周边的山中、寺庵居住,对横山的地理环境有相当的了解。横山树木葱笼,
...
奔鲋炊饭
作者:佚名 叶燮的婚礼于流亡途中的1646年三月十八日在嘉善的岳父家举行。在那段流离失所的日子里,为了照顾疾病缠身的父亲和兄弟,在岳父家住了不到二十天,叶燮便不得不与新婚的妻子垂泪泣别。在横山住下来后,叶燮把妻儿接到横山,过上正常的家庭生活,他们自食其力,在住所边上开垦出小块土地,种上稻米、蔬果,还植花种草调节贫困的生活。 为了生计的需要,叶燮有时还得离开横山。旧时的文人谋生的方式以当私塾的老师为主,称为坐馆。叶燮也是如此,叶燮少负才名,在江浙一带有一定的影响,请叶燮前
...
科举出仕
作者:佚名 清朝初年,为了巩固和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特别是抗清运动声势浩大的江南地区,清朝统治者一方面残酷镇压抗清运动,包括进行文化控制,制造了“明史案”等惨案,一方面又使用怀柔手段,笼络江南的知识分子,在科举考试中,大量录用江南的知识分子,尤其苏州,清初的科举考试中,出了许多状元(当然还有大量进士),状元和进士的数量超过全国其它地方。 随着清朝政权的逐步稳固,复明已经成为不可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胸怀大志的叶燮重新思考着自己的人生选择,决定走科举出仕的道路,做
...
知县宝应
作者:佚名 宝应古称安宜,秦时属东阳郡,唐代天宝年间,尼姑真如于安宜得到八样宝物献给肃宗,朝廷目为祥瑞,即将安宜改为宝应,隶属扬州府,沿习至今。 康熙十四年(1675),49岁的叶燮怀着为国为民干点有益事业的理想,出任宝应知县,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叶燮到任之时,宝应县境满目疮夷,百废待兴,而民怨沸腾充塞于道,叶燮接任之时,立即着手整顿吏治,兴修水利驱除水患。 宝应县境东北有一射阳湖,是当地的大湖泊。前任孙蕙在任时,射阳湖发生一起杀人劫案,迁延日久,未获真盗,孙蕙急于破案,竟
...
白田风雅
作者:佚名 作为诗人的叶燮,在繁忙的公务政事之隙,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的社会现状,一腔悲愤之情溢于笔端,写下了反映宝应民生疾苦的《纪事杂诗十二首》,悉系发自肺¸之言,堪为史诗。《御马来》写讨伐“三藩叛乱”时,骑兵过境,先遣一骑冲风而来,“手持大府贴,御马到头行”,索要军需粮草限时刻日,军帖告诫:“毋轻身与名”,连县官吏役都战战兢兢,何况百姓。清廷为恩赏讨叛将士,特自内库关发饷银,由京解送前线,称为“帑金”,《帑金递》纪述,所过州县,要确保
...
罢官退隐
作者:佚名 尽管叶燮在宝应清廉自守、政绩斐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却也不免要得罪一些人。先是叶燮的前任知县孙蕙(字树百,山东淄川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康熙八年至十四年宝应知县),孙蕙因礼聘同乡蒲松龄为幕宾得风雅之名,蒲松龄因不满其工于权术、贪婪无厌,不到一年即辞他而去。叶燮晋京谒选时,已升任户部给事中的孙蕙将心腹祥(见上二篇)相托。叶燮平反射阳湖冤案并作成《湖天霜》一诗记述,还将祥驱逐,孙蕙知道后对叶燮种下刻骨仇恨,务求置之于死地,以杜草菅人命之纠弹。 接着叶燮
...
游历山川
作者:佚名 叶燮先后东到泰山,登临泰山绝顶,西至嵩山、华山,南游闽粤历雁荡山、罗浮山直到南海之滨。祖国的壮丽河山,既给他以美的享受,又使他开阔视野,拓展心胸,跳出一己之荣辱得矢的考虑,提高了思想情趣,愈加热爱生活。游历中,有机会更多地接触下层人民,增加了生活阅历,极大地丰富了诗文创作的题材。这一时期,是叶燮诗歌创作的多产期,除了和友朋之间的唱酬外,更多的是感悟山水的心得以及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甘苦的纪实之作,这些诗作很快流传开来,产生了较大影响。在游历中,叶燮有机会广
...
设馆授徒
作者:佚名 叶燮在游学过程中,对当时诗坛盛行的刻板的摹拟和复古之风十分不满,为了宣扬自己的诗歌理想,回到横山后,叶燮在住所辟出房屋,招收学生,设馆授徒,系统教授自己的诗学观点,讲解诗歌理论,指导诗歌创作。在教学中,叶燮以杜甫、韩愈和苏轼三家的诗作为教材,叶燮认为这三家都体现了创新和求变,是影响其后诗风的代表人物。三家中,叶燮最推崇杜甫,除了感怀其身世遭际和史诗般的纪实风格,更重要的是杜诗中的创新,叶燮认为杜甫的诗包源流、综正变,前人诗歌的优秀品质,“甫诗无一不备,
...
主要著作
作者:佚名 《原诗》原附刊《己畦集》中,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中,合为 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新校注本(与《一瓢诗话》、《说诗晬语》合刊),以《清诗话》本为底本,校以《己畦集》本,仍分4卷;内篇上下分卷,据文意略有调整。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源流正变,即诗的发展;下卷论法度能事,即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己畦集》中尚有《与友人论文书》等文学论文,宗旨与《原诗》略同,内容亦不出以上三个方面。 源流正变
...
作者介绍
沈佺期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擢进士第。长安中,累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转考功郎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神龙中,召见,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建安后,讫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庾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佺期与宋之问,尤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语曰:苏李居前,沈宋比肩。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
猜您喜欢的分类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