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陈寿,字承祚,233年(蜀汉建兴11年)出生于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少时师从大儒谯周,曾任姜维主簿、蜀国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亡后,返归安汉故里,隐居于万卷楼。卒于297年(西晋元康7年),终年65岁。
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一,陈寿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史的重任。他不舍昼夜,广泛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寻访逸闻轶事,踏访三国名人遗迹。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万卷楼,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据史料记载:万卷楼始建于222—237年(三国蜀汉建兴年间),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唐代又在楼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汉唐风格的建筑群。“文革”期间,万卷楼遭到严重毁坏。
为了纪念陈寿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设三国文化旅游胜地,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陈寿当年博览群书的万卷楼遗址——风景秀丽的玉屏山上重建了气势恢弘的万卷楼。
距万卷楼不远处,是陈寿的旧居。旧居的墙上有陈寿父母和家族简史及其宗亲的生平简介。室内的所有陈设均仿照汉代民居的特点摆放。旧居外的林荫道旁,还有多尊刻画陈寿少年时代求学苦读的石雕。
万卷楼占地面积100多亩,包括“读书楼”、“纪念堂”、“藏书阁”和雅致的廊、轩、厢房等附属建筑。它依山顺势而建,布局协调,古朴庄重。屋顶采用双重飞檐,斗拱承载,黑色筒瓦盖顶,周围廊轩环绕,线条流畅,轮廓优美,朱红漆的木门木窗和线条简洁的窗棂围栏,重现了万卷楼的汉代遗风。
“读书楼”展示的是陈寿生平及其家族概览。迎面而立的书法屏风系木刻《陈寿传》,为晋人常璩撰文,全篇以简洁的笔墨记叙了陈寿著书撰史的坎坷经历。四周墙上记述了陈寿家世及其治学历程和官宦生涯。“纪念堂”内有精心仿制的三国时期的骑兽俑、木牛流马、水磨、士卒、兵器、战车、战船、钱币、汉鼎等大小文物300余件。大量的文字、图画、书籍、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介绍了陈寿的著述和对后世的影响。“藏书阁”是一座二层楼的仿汉代建筑,室内陈列着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有关三国历史、文化的书籍资料和音像制品等。
站在玉屏山脚下,顺着万卷楼前长长的石阶,便可仰望高悬在“读书楼”上的“万卷楼”巨匾。巨匾黑底金字,长4.7米,高1.8米,系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在万卷楼庭院正中,是一尊陈寿怀抱竹简、手执毛笔的青铜塑像。塑像高5米、重1吨,形态逼真,神韵飞扬。铜像周围以黑色花岗石铺成圆形鉴池,寓意“以史为鉴”。庭院展厅正中,青年陈寿半身铜像布衣高髻,目光刚毅,再现了一代史学家的精神风貌。展厅上方“并迁双固”的匾额,源于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一书中对陈寿的高度评价,他赞誉陈寿所著《三国志》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班固并肩成双。万卷楼主要建筑的门框上,还有多副盛赞陈寿的楹联:“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祚倘无三书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万卷举世得仰一名楼”。
作为三国文化源头的万卷楼,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随着新版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的热播,一股浓烈的“三国文化热”又悄然兴起,同时,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已走出了国门,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陈寿,字承祚,233年(蜀汉建兴11年)出生于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少时师从大儒谯周,曾任姜维主簿、蜀国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亡后,返归安汉故里,隐居于万卷楼。卒于297年(西晋元康7年),终年65岁。
280年,西晋灭吴,中国历经汉末以来百余年的分裂重归统一,陈寿担当起了研究和撰著三国史的重任。他不舍昼夜,广泛搜集整理三国时期的档案文献,四处寻访逸闻轶事,踏访三国名人遗迹。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一部纪传体三国史,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四川南充玉屏山麓的万卷楼,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据史料记载:万卷楼始建于222—237年(三国蜀汉建兴年间),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唐代又在楼前新建甘露寺,形成了汉唐风格的建筑群。“文革”期间,万卷楼遭到严重毁坏。
为了纪念陈寿这位伟大的史学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建设三国文化旅游胜地,南充市顺庆区人民政府于1990年在陈寿当年博览群书的万卷楼遗址——风景秀丽的玉屏山上重建了气势恢弘的万卷楼。
距万卷楼不远处,是陈寿的旧居。旧居的墙上有陈寿父母和家族简史及其宗亲的生平简介。室内的所有陈设均仿照汉代民居的特点摆放。旧居外的林荫道旁,还有多尊刻画陈寿少年时代求学苦读的石雕。
万卷楼占地面积100多亩,包括“读书楼”、“纪念堂”、“藏书阁”和雅致的廊、轩、厢房等附属建筑。它依山顺势而建,布局协调,古朴庄重。屋顶采用双重飞檐,斗拱承载,黑色筒瓦盖顶,周围廊轩环绕,线条流畅,轮廓优美,朱红漆的木门木窗和线条简洁的窗棂围栏,重现了万卷楼的汉代遗风。
“读书楼”展示的是陈寿生平及其家族概览。迎面而立的书法屏风系木刻《陈寿传》,为晋人常璩撰文,全篇以简洁的笔墨记叙了陈寿著书撰史的坎坷经历。四周墙上记述了陈寿家世及其治学历程和官宦生涯。“纪念堂”内有精心仿制的三国时期的骑兽俑、木牛流马、水磨、士卒、兵器、战车、战船、钱币、汉鼎等大小文物300余件。大量的文字、图画、书籍、照片、实物等资料,详细介绍了陈寿的著述和对后世的影响。“藏书阁”是一座二层楼的仿汉代建筑,室内陈列着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有关三国历史、文化的书籍资料和音像制品等。
站在玉屏山脚下,顺着万卷楼前长长的石阶,便可仰望高悬在“读书楼”上的“万卷楼”巨匾。巨匾黑底金字,长4.7米,高1.8米,系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
在万卷楼庭院正中,是一尊陈寿怀抱竹简、手执毛笔的青铜塑像。塑像高5米、重1吨,形态逼真,神韵飞扬。铜像周围以黑色花岗石铺成圆形鉴池,寓意“以史为鉴”。庭院展厅正中,青年陈寿半身铜像布衣高髻,目光刚毅,再现了一代史学家的精神风貌。展厅上方“并迁双固”的匾额,源于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一书中对陈寿的高度评价,他赞誉陈寿所著《三国志》的史学成就可与司马迁、班固并肩成双。万卷楼主要建筑的门框上,还有多副盛赞陈寿的楹联:“千秋笔写千秋史,万卷楼藏万卷书”、“破万卷书求索宇宙人生真谛,修三国志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承祚倘无三书神州竟成千古恨,果城幸有万卷举世得仰一名楼”。
作为三国文化源头的万卷楼,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随着新版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三国》的热播,一股浓烈的“三国文化热”又悄然兴起,同时,博大精深的三国文化已走出了国门,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