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陆游事迹

作者:佚名

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名号由来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少能诗文
  陆游自幼好学不倦,12岁即能诗文。他在饱经丧乱的生活感受中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20岁时与唐琬成亲,后被其母强行拆散,且唐琬后来早逝,导致这种感情伤痛终其一生,《钗头凤》、《沈园》等名作即是为此。

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赴临安应试进士,取为第一,而秦桧的孙子秦埙居其次,秦桧大怒,欲降罪主考。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参加礼部考试,主考官再次将陆游排在秦埙之前,竟被秦桧除名。
  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秦桧已死,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公元1163年孝宗即位后,以陆游善词章,熟悉典故,赐其进士出身。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通判、安抚使、参议官、知州等职。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镇蜀,邀陆游至其幕中任参议官。
  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六年(公元1179年)秋,陆游从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改任朝请郎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十二月到抚州任所。他一方面用大量精力处理因茶盐官卖后,茶盐户破产,被迫采取私贩和闹事进行反抗而引发的各种纠纷和诉讼;另一方面上书朝廷,主张严惩不法官吏向茶盐户收纳高额茶盐税,趁机大量搜括民脂民膏的行为。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春,抚州大旱。五月大雨,山洪暴发,淹没大片田地和村庄,洪水冲到抚州城门口,百姓饥困潦倒。陆游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写下“嘉禾如焚稗草青,沉忧耿耿欲忘生。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檐泻雨声。”诗句,同时上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在未征得南宋政府同意前,他先拨义仓粮至灾区赈济,使灾民免于饥饿之苦,然后奏请拨粮和给江西地方官下令发粮,并到崇仁、丰城、高安等地视察灾情。这一举措有损朝廷利益,十一月,被召返京待命。行前,从宦游四方所搜集到的100多个药方中,精选成《陆氏续集验方》,刻印成书,留给江西人民,表达他的为民之心。途中又遭给事中赵汝遇所劾,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
  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以朝请大夫知严州(今浙江建德县梅城镇)。官至宝谟阁待制、晋封渭南伯,后被劾去封号。又以“擅权”之罪罢其官职还乡。
  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公元1189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有七子一女。根据《陆游年谱》记载:长子陆子虞、次子陆子龙、三子陆子修、四子陆子坦、五子陆子约、六子陆子布、七子是陆子聿(《冬夜读书示子聿》)。孙子有陆元廷,(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曾孙有陆传义(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玄孙有陆天骐(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那一幕。

名号由来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卷乙载:“陆游,字务观,山阴人……盖母氏梦秦少游而生公,故以秦名为字,而字其名。或曰,公慕少游者也。”这则记载提出陆游名字来历之二说,不少专家在有关传记或传论中或从前一说,或从后一说。其实两说均难置信。
  秦观生于仁宗皇祐元年(1049),死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陆游父亲陆宰生于哲宗元祐三年(1088),死于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陆宰小秦观四十岁。秦观死时,陆宰不足十三岁。秦观到越州是神宗元丰二年(1079),其时陆宰尚未出生。陆游母亲的年龄估计与陆宰相去无几,跟秦观不可能有什么交往。“梦少游而生公”,纯属想象之词。前一说不能成立。
  所谓“公慕少游”,主要根据陆游八十二岁写的《题陈伯予主簿所藏秦少游像》一诗。诗日:“晚生常恨不从公,忽拜英姿绘画中。妄欲步趋端有意,我名公字正相同。”该诗只是表达诗人对秦观的敬仰之情而已。“正相同”三字,恰恰透露出陆游的名字不是自己“慕少游”而取的。后一说也不能成立。
  那么,陆游的名字从何而来呢?清人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所记较为可信:“陆放翁名游,字务观,其义出于《列子·仲尼篇》:‘务外游不知务内观。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古代有“幼名,冠字”的制度,即幼小取名,二十岁左右定字。士大夫家庭往往强调名和字的内在联系,而且往往摘取古代典籍中的词语,取名定字。取名之时,实际上是定了字的。因此,名游,字务观,跟秦观的名观,字少游,只是偶然相合而已。至多也只能说明同源于《列子·仲尼篇》的那句话。跟“梦少游”“慕少游”而取名字,了然无涉。
  在陆游的诗中,有这样一首:“策策桐飘已半空,啼螀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已甘黄纸外,光阴全付绿樽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为什么号放翁呢?原来陆游任成都府路安抚使参议官时,与大诗人范成大一起共事,由于两人有些矛盾,范成大左右的官员认为陆游不知高下,不守礼义,是个粗野狂放的人。陆游气愤地想到:“你们说我狂放,我就当个‘放翁’,总比明哲保身的庸人强。”从此,“放翁”这个号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中。孝宗淳熙十三年,陆游回到临安,入朝做了军器少监。但仍然以诗为戈,抒发爱国热情,坚持抗金爱国思想。而令朝中的投降派十分不安,因而讨厌他,上疏皇帝诬陷陆游不务正业,只知“嘲咏风月”。陆游再度被黜,他怀着满腔愤怒回到家乡山阴后,立即提笔把他在镜湖旁的住宅题为“风月轩”。虽云“风月”,实则是发泄他壮志未酬的悲愤情怀。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嗟嗟臣工,敬尔在公。王厘尔成,来咨来茹。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于皇来牟,将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