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朴学排满
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此后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氏仍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但章氏仍与康、梁等人保留着联络。
革命讲学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入狱三年。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任筹边使
1912年冬,章太炎被国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筹边使公署设在长春。在任期间,章太炎实地考察,提出设立东三省银行、整顿币制、开发水路交通和金矿等设想,以期使东北经济得以发展,并加强与内地的联系。由于得不到袁世凯的支持,他的这些设想在地方上推行起来障碍重重,虽历尽艰辛,但成效甚微。1913年,章太炎辞去了筹边使的职务,东三省筹边使公署在存在了短短7个多月之后便宣告解体。
讲求理学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黎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朴学排满
章太炎,华夏杰出志士,幼年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光绪十七年(1891年)章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早年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著有《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梁通信。又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但终因学术意见之争发生与麦孟华等人的“拳殴”事件。此后回到浙江,与较为稳健的“中体西用”派王文俊、宋恕等人相往来。1898年春,曾应张之洞之邀赴武汉办报。戊戌政变后,章氏仍遭通缉,避地台湾,任《台湾日日新报》记者。1899年夏,东渡日本,与梁启超等人修好,返回上海参与《亚东时报》编务工作。此时章太炎的排满观和古文经立场日益明确,在苏州出版了其著作《訄书》的第一版(木刻本),由梁启超题签。1900年义和团事件发生后,晚清趋新的士大夫严复、汪康年、唐才常等在上海组织“中国议会”以挽救时局,章太炎应邀参加。在会上,章太炎主张驱逐满、蒙代表,并割辫明志。但章氏仍与康、梁等人保留着联络。
革命讲学
1902年章太炎再次逃亡日本,寓梁启超《新民丛报》馆,并与孙中山结交,极力牵合孙、康二派的关系。同时通过日本的中介,接触到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字学等领域的学术著作。当年夏回国后,重新改定《訄书》(即《訄书重订本》,1906年于东京出版铅印本,改用此前邹容的题签),并有撰写《中国通史》的计划,与梁启超同为现代中国“新史学”的奠定者。此期间,参加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指斥清帝,又为邹容《革命军》作序鼓吹,遂发生震惊中外之“苏报案”,乃与清廷两曹对质,入狱三年。1906年赴日本参加同盟会,继任《民报》主笔,主持《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此期间,章太炎主张“以国粹激励种性”“以宗教发起热情”,其《民报》上的文字,乃是以佛理说革命,主张“革命之道德”。撰有《中华民国解》,为“中华民国”国号的创始者。又参与此期兴起的国粹主义运动,自1905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发表若干学术文字,并在东京开设国学讲习班,“宏奖光复,不废讲学”。此前,1903年章太炎与近代古文经学另一重镇刘师培定交,此后因学术祈向相近而交往日密,遂发生被刘师培与妻子何震诬蔑叛变事件,又与孙中山、汪精卫、黄兴等因《民报》不合,乃由提倡光复转入专心论学,著有《文始》《新方言》《国故论衡》《齐物论释》等。其中《国故论衡》为近代学术史上有数之巨制,开辟了汉语言文字学、经学、文学、及哲学心理学的现代化研究的先河。1909年又编有《教育今语杂志》,撰写若干白话述学著作,以普及学术。
任筹边使
1912年冬,章太炎被国民政府国务院任命为“东三省筹边使”,筹边使公署设在长春。在任期间,章太炎实地考察,提出设立东三省银行、整顿币制、开发水路交通和金矿等设想,以期使东北经济得以发展,并加强与内地的联系。由于得不到袁世凯的支持,他的这些设想在地方上推行起来障碍重重,虽历尽艰辛,但成效甚微。1913年,章太炎辞去了筹边使的职务,东三省筹边使公署在存在了短短7个多月之后便宣告解体。
讲求理学
1911年10月发生辛亥革命后,章太炎于11月15日回到中国上海,向黄兴提出“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劝告。并在槟榔屿《光华日报》连载发表政论《诛政党》。1912年2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枢密顾问。1912年冬任袁世凯政府东三省筹边使。1913年4月从长春返回上海。6月与汤国黎结婚。6月,针对孔教会提议设孔教为国教,发表《驳建立孔教议》,反对定孔教为国教。在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之后,章觉察袁世凯包藏祸心,于1913年8月进京,欲与袁世凯说理。袁不见,章乃以大勋章作扇坠,至新华门大骂,遂遭袁氏囚禁,关押在龙泉寺。被袁世凯囚禁时期,犹为吴承仕等人讲学不辍,后集为《菿汉微言》。此间,再次修订《訄书》,改题《检论》。又集其著作为《章氏丛书》,先后由上海右文社及浙江图书馆出版铅印及木刻本。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章恢复自由,前往上海。1917年3月对段祺瑞参战主张表示反对。7月参与护法运动,任海陆军大元帅府秘书长,为孙中山作《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1918年离开广州途径四川、湖南湖北,东下上海。1920年拥护“联省自治”运动。1922年在上海讲学,曹聚仁根据记录整理为《国学概论》。但章太炎始终没有放弃对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等新旧军阀势力的期望,反对国民革命军北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章太炎采取不合作态度,自命“中华民国遗民”,曾遭国民党上海党部通缉。1930年代后,活动限于上海、苏州一带。晚年主张读经,并据《春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义,力主对日强硬。1935年,在蒋介石资助下,于苏州锦帆路开设章氏国学讲习会,招收最后一批学生,并出版学刊《制言》。章太炎晚年学术由汉学转向宋学及王阳明之心学,而其经学成就亦更注重魏晋经学,上窥两汉经学之不足,撰有《汉学论》。又曾撰《救学弊论》批评现代教育体制,主张回归民间办学和书院教育。1936年6月14日因鼻窦癌卒于苏州锦帆路寓所。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