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幽忧 [ yōu yōu ] 过度忧劳;忧伤。
涪翁 [ fú wēng ] 1.东汉人,精于医,姓名不传。2.宋黄庭坚别号。
弃置 [ qì zhì ] 扔在一边,废弃。
忀徉 [ xiāng yáng ] 徘徊,游荡不定貌。
诘曲 [ jié qǔ ] 屈曲;屈折。
聱牙诘曲 诘曲聱牙
三辰 [ sān chén ] 指日、月、星。 《左传·桓公二年》:“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杜预 注:“三辰,日、月、星也。”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昭昭若三辰之丽于天,滔滔犹四瀆之纪于地。” 宋
梅尧臣 《效阮步兵一日复一日》诗:“四序相盛衰,三辰运光魄。” 清 唐孙华 《进呈御览诗一百韵》:“紫极三辰正,黄图九域清。”
羸尪 [ léi wāng ] 亦作“ 羸尩 ”。瘦弱。亦指瘦弱之人。
泾渭 [ jīng wèi ] 1.指 泾水 和 渭水 。 《诗·邶风·谷风》“ 涇 以 渭 浊,湜湜其沚” 毛 传:“ 涇 渭 相入而清浊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 甘泉 、 谷口 ,南带 涇 渭 。” 三国 魏
曹植 《
赠丁仪王粲》诗:“山岑高无极, 涇 渭 扬浊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若择源於 涇 渭 之流,按轡於邪正之路,亦可以驭文采矣。” 唐
杜甫 《
骢马行》:“昼洗须腾 涇 渭 深,夕趋可刷 幽 并 夜。”
2.古人谓 泾 浊 渭 清(实为 泾 清 渭 浊),因常用“涇渭”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晋书·外戚传·王濛》:“夫军国殊用,文武异容,岂可令 涇 渭 混流,亏清穆之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采撰》:“况古今路阻,视听壤隔,而谈者或以前为后,或以有为无。 涇 渭 一乱,莫之能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胸中自有 涇 渭 ,皮里自具《春秋》。”《新华月报》1980年第9期:“他是非分明,有 泾 渭 。”
泾渭分明 泾渭自分
狐裘羔袖 [ hú qiú gāo xiù ]裘:皮衣;羔:指小羊皮。狐皮衣服,羔皮袖子。比喻整体尚好,略有缺点。
妙解 [ miào jiě ]
1.精通。《晋书·王珉传》:“时有外国沙门,名 提婆 ,妙解法理。”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六章:“五年之中,强敏者既听兼通数学,中才者亦得以妙解一门。”
2.善于说解,善于应对。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子之妙解,无为不可。”
3.精妙的解释。 唐 梁肃 《天台法门议》:“赞 龙树 之遗论,从 南岳 之妙解。” 宋 秦观 《次韵奉酬丹元先生》:“二景入妙解,元气含烟词。”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