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情欲根源

作者:佚名


吴筠又探讨了人产生情欲的根源。他认为,人禀道而生,具有至静的本性,但由于外物的感诱,性遂变为情。他说:“性本至凝,物感而动”,“性动为情,情反于道,故为化机所运,不能自持也。”因此,可以说“生我者道,灭我者情”。那么,有没有办法除情复性呢?吴筠认为,性“既习动而播迁,可习静而恬晏。……是以将躁而制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贞,将求而抑之以舍,将浊而澄之以清,优哉游哉,不欲不营。然后以玄虚为境域,以澹漠为城阙,以太和为宫观,以寂照为日月,惟精惟微,不废不越,行如是,息如是,造次于是,逍遥于是。习此久者,则物冥乎外,神鉴于内,不思静而已静,匪求泰而弥泰,即动寂两忘而天理自会矣。故履霜乃坚冰之始,习静为契道之阶。”

上述习静功夫仅为心性修练,而在吴筠的心目中,理想的得道者应该“性彻”、“形超”,形神俱妙。因此,吴筠认为,修道之士不仅要保持心的虚静,还要能够使体内的气运行不止,以使形体永固。他说:“心不宁则无以同乎道,气不运则无以存乎形。形存道同,天地之德也。”“故通乎道者,虽翱翔宇宙之外,而心常宁;虽休息毫厘之内,而气自运。”这实际上是重申道教传统的形神双修思想。因此,他一方面指出只知养形、不知宝神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知宝神者,假使寿同龟鹤,终无冀于神仙矣。”另一方面,他又批评轻视炼形者说:“若独以得性为要,不知炼形为妙者,所谓清灵善爽之鬼,何可与高仙为比哉!”吴筠的这种思想,在内丹家那里则表述为“性命双修”。吕洞宾在其《敲爻歌》中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达命宗,迷祖性,恰似鉴容无宝镜;寿同天地一愚夫,权握家财无主柄。”这与吴筠的上述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绝壁耸万仞,长波射千里。盘薄荆之门,滔滔南国纪。
楚都昔全盛,高丘烜望祀。秦兵一旦侵,夷陵火潜起。
四维不复设,关塞良难恃。洞庭且忽焉,孟门终已矣。
自古天地辟,流为峡中水。行旅相赠言,风涛无极已。
及余践斯地,瑰奇信为美。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