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注释

作者:佚名

蕃庑[fān wǔ] 茂盛。
《书·洪范》:“曰时五者(雨、暘、燠、寒、风)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廡。” 汉 张衡 《东京赋》:“草木蕃廡,鸟兽阜滋。” 宋 司马光 《秋怀呈范景仁》诗之一:“草木正蕃廡,孰知天地秋。” 清 赵翼 《即目》诗:“百草皆蕃廡,缘知暑已深。”

孰知[shú zhī] 深刻了解;清楚地知道。
《荀子·礼论》:“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唐 杜甫 《垂老别》诗:“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復伤其寒。”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既识路又疾驱兮,孰知余力之不任。”

和柔[hé róu] 宽和柔顺。
《晏子春秋·问下二十》:“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和柔足以怀众。”《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於上。”《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世南 外和柔而内忠直。” 明 李贽 《<龙谿先生文录抄>序》:“先生少壮至老,一味和柔,大同无我。”
犹和软。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
谓柔媚宜人。
宋 叶适 《与英上游紫霄观短歌》:“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 宋 刘克庄 《八声甘州·雁》词:“归兴何妨待,风景和柔。”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

簪绂[zān fú] 冠簪和缨带。古代官员服饰。亦用以喻显贵,仕宦。
唐 李颀 《裴尹东溪别业》诗:“始知物外情,簪紱同芻狗。”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凡居近位,岁进子孙,簪紱盈门,冠盖塞路。” 清 方文 《述哀》诗:“儿长粗能文,母日望簪紱。”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草木正蕃庑,孰知天地秋。

况兹宿雨余,景气益和柔。

消摇愧簪绂,梦想怀林丘。

兹志久未果,素发今已稠。

仰视白日光,浩荡浮云流。

安得黄秸羽,陵风千里游。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