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周敦颐与衡阳

作者:佚名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周敦颐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县楼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贫“饘粥不给”无力回乡,葬庐山栗树岭。

  二十岁时随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谳,为有司物色”。二十一岁母亡守制,二十四岁从分宁县主薄(今修水县)做起,到五十五岁终职广南东路提点刑狱(治在韶关),因病乞调南康司理参军后辞官。

  他为官廉判明断,政与学凸现,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荣其父。父周辅成终职桂岭县令辞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赠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赠谏议大夫,敕入祀乡贤祠和启圣祠,与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颐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谥元,故称元公(学生二程同时谥纯谥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国公,历朝入祀孔庙。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孙周冕世袭五经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经博士,这是自汉武帝尊儒设五经博士之称以来,获五经博士最多时间最长的家族。

  北宋乾兴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辅成病逝,时 周敦颐8岁,因家贫一家四口随母来衡阳投靠舅父龙图阁直学士郑向,他聪慧仁孝,深得郑公喜爱,郑公视甥如子,按郑家敦字辈取名入藉。又因他喜爱白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构亭植莲”,(今衡阳市二中处俗称祁阳白)他负笈其间参经悟道。直到郑向任两浙转运使疏蒜山漕河才随母同迁润州丹徒县(今江苏丹阳市)。衡阳人世代相传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莲花”的典故和“白莲仙子戏西湖”的传说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负病而早逝寿五十七岁,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期在衡阳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岁任郴县令和桂阳县令(今汝城县),三十八岁任大理寺丞,四十九岁任永州通判,五十三岁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乡祭祖均在周敦颐中转歇息,讲学、探旧、访友。

  所以,衡阳相较于他的出生地道县,归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难时他的舅父这位衡阳先贤郑向济孤抚幼帮助培养教育他并荫补入仕,郑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内历称恩舅。周子知恩图报,妻陆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终老才随夫生子,因积劳成疾三十七岁亡。后裔们满怀感激之情流传不息深深的衡阳情节即源于此。衡阳是濂溪公的成长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颐在衡北岸和柘里的两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遗迹不忍离去”。而来此继承郑公留给周家的祖业繁衍生息至今。从此外发后裔虽星居海内外,但他们常回家看看,近几年后裔来此拜谒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传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续的。周敦颐在衡阳生活的遗迹原有五处:一是紧伴石鼓书院即今司前街古称濂溪街(现衡阳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郑灿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桥北原郑家庄户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长子周寿次子虞仲后裔继承,今居衡南县车江铁市、衡阳县金兰寺、重庆、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区柘里村爱莲堂他是周寿五子季仲次子兴继来此继承祖业,爱莲堂原是郑家祖传庄户房(历今约—千二百年),郑氏谱载“衡州西关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郑向祖孙五人五进士,世代衣锦诗书传家,家产颇丰。宋时周围山林田土多是郑家祖产,后按规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亩(政义乡三百亩、长平乡一百亩)田租收入和年拨官银二十八两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处地势低洼紧靠蒸水,南北河风交汇, 周敦颐逢夏即来此避暑读书。现房基一米五高用条石砌成,皆宋时基础防潮的佐证。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颐五世孙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为左相陆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为他写有墓志铭,一代烈臣周洪即诞生于此。清康熙年间因祀田被安插户柯仕俊强占诉讼三十余年,方收回祀产,族人出资经清政府批准把爱莲堂建为纪念周子专祠,皇封奉祀生赐衣顶四人,选后裔六人入义学,年祭祀银二十八两,一切和故里道县,归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县、九江祭祠已毁,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春末冬暮,徂夏杪秋。土王四月,时季一周。
黍稷已享,笾豆宜收。送神有乐,神其赐休。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