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李觏生平

作者:佚名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创建书院
  李觏屡试科举不第,以教学为生,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有数百人。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北宋时期的江西学风重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由欧阳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觏则是处于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经世致用
  他的许多思想给予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又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由于重经世实用,在经学卜李觏颇重《礼》学,《周礼致太子论》五卜-篇是其"通经致用"的理沦代表作,王安石后来作《周礼新义》不无影响。由于重实用,所以李觏反对孟子,著有《常语》以驳孟子思想,反对所谓的"重义轻利",认为"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觏集·原文》)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标点本《李觏集》,其中《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和《庆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代表作。

不拘旧礼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天潢世胄的家世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自幼聪颖
  李觏自幼聪明好学六七岁始“习字书”,十二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父亲去世,母亲“垦阅农事,夜治女功”(《先夫人墓志》),得免冻馁之苦。服丧三年,十七岁始出外游学。二十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

科举受挫
  李觏也象其他读书人一样,想通过科举,登上仕途,干一番事业。但是,他在科举仕进的道路上却一再受挫,未能如愿,自叹“生处僻遐,不自进孰进哉!”景佑年间,他步行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寻求仕进之途,毫无结果而归。次年,参加乡举,又名落孙山。庆历元年(1041),应茂才异等科,有旨召试。李觏入京,又未中选,在京城“忧愁经岁”,抑郁不乡。遭受这几次打击之后,遂无意仕进,隐居著述。南城立学,被聘为郡学之师。创立盱江书院,教授自资。

创建书院
  李觏屡试科举不第,以教学为生,创建"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有数百人。后经范仲淹推荐,任太学助教、直讲,卒年五十岁。北宋时期的江西学风重经世致用,这一学风,由欧阳修倡之于前,王安石得君行道于后,而李觏则是处于其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代表。

重经世致用
  他的许多思想给予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又是后来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渊源。由于重经世实用,在经学卜李觏颇重《礼》学,《周礼致太子论》五卜-篇是其"通经致用"的理沦代表作,王安石后来作《周礼新义》不无影响。由于重实用,所以李觏反对孟子,著有《常语》以驳孟子思想,反对所谓的"重义轻利",认为"焉仁义而不利者乎?"(《李觏集·原文》)成为宋学中"非孟"思潮的驱者。学术上以儒学为宗,反对佛、道二教,是庆历之际排佛、道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李觏著作有《盱江文集》,今有校勘标点本《李觏集》,其中《礼论》、《周礼致太平论》和《庆历民言》等是其思想和学术的代表作。

不拘旧礼
  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四方学子前来就学者常数十百人,曾巩、邓润甫等都是他的学生。后得范仲淹、余靖等推荐,皇祐二年(1050),旨授将仕郎,试太学助教。嘉祐二年(1057),用国子监奏,召为太学说书如故。嘉祐四年,令其权同管勾太学。因迁葬祖母,请假还乡。八月卒于家。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於赫圣祖,龙飞晋阳。底定万国,奄有四方。
功格上下,道冠农黄。郊天配享,德合无疆。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