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网
首页 对联 成语 文言文 辞赋

李泌才能评述

作者:佚名

道士本色
  李泌之所以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主要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建树。但李泌与道教的联系则更早,而且他往往是以道士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的,因此,我们先谈他对道教的信仰。
  据《邺侯外传》记载,在李泌还未出生时,就显示出了种种灵异。首先是一位异僧预言周氏(即李泌之母)的第三子(即李泌)当为帝王师。后来,“周氏既娠泌,凡三周年,方寤而生,泌生而发至于眉。先是,周每产必累日困惫,惟娩泌独无恙,由是小字为/顷”。在儿童时代,没有经过任何修炼的李泌竟然能站立在屏风上,或在笼上行走,于是有一位道士见了就断言说:“年十五必白日升天。”白日升天就意味着离开人间去当神仙,当神仙虽然是件好事情,无奈继续留在人间的父母、亲人却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于是人神之间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邺侯外传》记载:“父母保惜,亲族怜爱,闻之,皆若有甚厄也。 …旦空中有异香之气,及音乐之声,李公之血属必迎骂之。至其年八月十五日,笙歌在室,时有彩云挂于庭树。李公之亲爱乃多捣蒜齑,至数斛,伺其异音、奇香至,潜令人登屋,以巨勺扬浓蒜泼之,香、乐遂散。”在这场争夺战中,李家最终赢得了胜利,虽然李泌白日升天的时日往后推迟了一些,但人间则多了一位造福国、民的李姓宰相。
  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李泌的父母于天宝十二年(753)前后去世,此后一段时间,李泌的主要兴趣就在于学道,《邺侯外传》说:“泌自丁家艰,无复名宦之冀,服气修道,周游名山,诣南岳张先生受篆,德宗追谥张为玄和先生。”根据这一记载,李泌虽然很早就在学道,但正式成为道士的事,还是发生在他生活于衡山期间o,因此我们说,李泌是一位衡山道士。
  衡山学道期间,李泌还是吃了不少的苦,他“山居累年,夜为寇所害,投之深谷中。及明,乃攀援他径而出,为槁叶所藉,略无所损”(《邺侯外传》)。如果不是山谷中的枯叶厚,李泌差一点儿被摔死。多年学道,再加上天资聪颖,李泌在道术上很有成就,据说他能够多年不吃饭(绝粒),身轻如燕,而且能够让手指出气,这股气可以吹灭烛火。他的一些独特隐居方式也为后人所效仿:“泌每访隐选异,采怪木蟠枝,持以隐居,号曰养和,人至今效而为之,乃作《养和篇》,以献肃宗。”(《邺侯外传》)“(李泌)隐衡山,……尝取松谬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
  (《新唐书·李泌传》)这两条记载大同小异,都说明了李泌的养生方法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创制的祭神方式,也为时人所接受:“泌又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年谷,至今行之。”(《邺侯外传》)应该说,李泌在当时的宗教界,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的人物。
  关于李泌去世之后的情况,《邺侯外传》说:“是岁三月薨,赠太子太傅。是月中使林远于蓝关逆旅遇泌,单骑常服,言暂往衡山,话四朝之重遇,惨然久之而别。远到长安,方闻其薨。”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人相信他死后成仙了,这进一步说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宗教地位是很高的。二是他最终选择了衡山作为自己的归宿,或者说是当时人认为他与衡山的缘分最深,故有此说。在衡山受篆,最后又仙归衡山,这说明了李泌一生的政治事业在朝廷,而宗教事业在衡山。

哲学思想
  在哲学方面,李泌反对命定论。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在建中元年(780),就有术士桑道茂上书德宗,说“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到了建中四年(783),德宗真的因兵变而逃往奉天。事后,德宗谈起此事时,认为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变。接着,李泌与德宗有一个精彩的对话:(李泌)对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桀(误,应作纣)曰:‘我生不有命白天?’武王数纣曰:‘谓
  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则桀、纣矣。”帝曰:“朕请不复言。”(《新唐
  书,李泌传》)通过这段对话,可见李泌是一位头脑十分清醒的政治家,特别是在天命思想浓厚的古代,李泌的这一看法更为难得。他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是指导他政治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政治才能
  在他几岁大的时候,就曾当面批评名相张九龄不该喜欢“软美者”,让张九龄佩服得连呼他为“小友”(《新唐书·李泌传》)。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这一点十分重要,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谈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谈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见《新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新唐书·李泌传》)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老了。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2)具有阔大的政治家胸怀
  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肃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旧怨,将内惭不怿,万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新唐书·李泌传》)李泌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贞元三年(787),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皇上表态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二)这充分表现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气度。
  (3)反妥协,反割地,作风果敢
  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紧接着,身为太尉、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亦反,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用带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怀光与朝廷的关系,说服了皇上,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对国内的悍将态度如此,对国外强敌的态度也如此。朱泚叛乱时,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应事成后把安西、北庭两块地方割让给吐蕃。后来,还是依靠唐军的力量击败了叛军,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把武功地区抢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也已经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说:“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吐厥,皆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意见合情合理,朝廷最终拒绝割让土地。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看到了李泌果敢坚强的一面,他不仅捍卫了朝廷的尊严,而且还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4)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死节精神
  以上所举事例,都还没有直接涉及到李泌的个人利益,那么在关系到自身安危时,李泌又是如何表现呢?德宗立李诵(即顺宗)为太子,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反对的态度相当坚决,以至于德宗说:“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竟拿灭族来威胁李泌,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接着记载说:李泌“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与皇上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实为难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绩还很多,如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时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军事才能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第一,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李泌的这段谈话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位谋略家都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经济才能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
  在古代,漕运是国家大事,也是难事。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以便饷漕。由于此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被升迁为检校礼部尚书。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时方镇私献于帝,岁凡五十万缗,其后稍损至三十万,帝以用度乏问泌,泌请天下供钱岁百万给宫中,劝不受私献。凡诏旨须索,即代两税,则方镇可以行法,天下纾矣。”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总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当时人柳砒就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新唐书·李泌传》)把李泌同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鲁连、范蠡相提并论,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道士本色
  李泌之所以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光彩的一笔,主要是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建树。但李泌与道教的联系则更早,而且他往往是以道士的身份参与政治活动的,因此,我们先谈他对道教的信仰。
  据《邺侯外传》记载,在李泌还未出生时,就显示出了种种灵异。首先是一位异僧预言周氏(即李泌之母)的第三子(即李泌)当为帝王师。后来,“周氏既娠泌,凡三周年,方寤而生,泌生而发至于眉。先是,周每产必累日困惫,惟娩泌独无恙,由是小字为/顷”。在儿童时代,没有经过任何修炼的李泌竟然能站立在屏风上,或在笼上行走,于是有一位道士见了就断言说:“年十五必白日升天。”白日升天就意味着离开人间去当神仙,当神仙虽然是件好事情,无奈继续留在人间的父母、亲人却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于是人神之间就展开了一场争夺战。《邺侯外传》记载:“父母保惜,亲族怜爱,闻之,皆若有甚厄也。 …旦空中有异香之气,及音乐之声,李公之血属必迎骂之。至其年八月十五日,笙歌在室,时有彩云挂于庭树。李公之亲爱乃多捣蒜齑,至数斛,伺其异音、奇香至,潜令人登屋,以巨勺扬浓蒜泼之,香、乐遂散。”在这场争夺战中,李家最终赢得了胜利,虽然李泌白日升天的时日往后推迟了一些,但人间则多了一位造福国、民的李姓宰相。
  后来,李泌在游衡山、嵩山时,“遇神仙桓真人、羡门子、安期生先生降之,羽车幢节,流云神光,照灼山谷,将曙乃去,仍授以长生、羽化、服饵之道,且戒之曰:‘太上有命,以国祚中衰,朝廷多难,宜以文武之道,佐佑人主,功及生灵,然后可登真脱屣耳。’”(《邺侯外传》)这段记载明显带有神话色彩,但也说明了李泌早年有过进山修道的经历。从此以后,李泌就长期绝粒食气,修黄老谷神之要。
  李泌的父母于天宝十二年(753)前后去世,此后一段时间,李泌的主要兴趣就在于学道,《邺侯外传》说:“泌自丁家艰,无复名宦之冀,服气修道,周游名山,诣南岳张先生受篆,德宗追谥张为玄和先生。”根据这一记载,李泌虽然很早就在学道,但正式成为道士的事,还是发生在他生活于衡山期间o,因此我们说,李泌是一位衡山道士。
  衡山学道期间,李泌还是吃了不少的苦,他“山居累年,夜为寇所害,投之深谷中。及明,乃攀援他径而出,为槁叶所藉,略无所损”(《邺侯外传》)。如果不是山谷中的枯叶厚,李泌差一点儿被摔死。多年学道,再加上天资聪颖,李泌在道术上很有成就,据说他能够多年不吃饭(绝粒),身轻如燕,而且能够让手指出气,这股气可以吹灭烛火。他的一些独特隐居方式也为后人所效仿:“泌每访隐选异,采怪木蟠枝,持以隐居,号曰养和,人至今效而为之,乃作《养和篇》,以献肃宗。”(《邺侯外传》)“(李泌)隐衡山,……尝取松谬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
  (《新唐书·李泌传》)这两条记载大同小异,都说明了李泌的养生方法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他创制的祭神方式,也为时人所接受:“泌又作中和酒,祭勾芒神,以祈年谷,至今行之。”(《邺侯外传》)应该说,李泌在当时的宗教界,是一位具有极大影响的人物。
  关于李泌去世之后的情况,《邺侯外传》说:“是岁三月薨,赠太子太傅。是月中使林远于蓝关逆旅遇泌,单骑常服,言暂往衡山,话四朝之重遇,惨然久之而别。远到长安,方闻其薨。”这段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当时人相信他死后成仙了,这进一步说明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宗教地位是很高的。二是他最终选择了衡山作为自己的归宿,或者说是当时人认为他与衡山的缘分最深,故有此说。在衡山受篆,最后又仙归衡山,这说明了李泌一生的政治事业在朝廷,而宗教事业在衡山。

哲学思想
  在哲学方面,李泌反对命定论。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在建中元年(780),就有术士桑道茂上书德宗,说“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厄。臣望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到了建中四年(783),德宗真的因兵变而逃往奉天。事后,德宗谈起此事时,认为这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以改变。接着,李泌与德宗有一个精彩的对话:(李泌)对曰:“夫命者,已然之言。主相造命,不当言命。言命,则不复赏善罚恶矣。桀(误,应作纣)曰:‘我生不有命白天?’武王数纣曰:‘谓
  已有天命。’君而言命,则桀、纣矣。”帝曰:“朕请不复言。”(《新唐
  书,李泌传》)通过这段对话,可见李泌是一位头脑十分清醒的政治家,特别是在天命思想浓厚的古代,李泌的这一看法更为难得。他重人事、轻天命的思想是指导他政治事业成功的基本保证。

政治才能
  在他几岁大的时候,就曾当面批评名相张九龄不该喜欢“软美者”,让张九龄佩服得连呼他为“小友”(《新唐书·李泌传》)。他的政治才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
  这一点十分重要,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决定了这个集团的成败存亡。肃宗即位后,打算任英武多才的建宁王李谈为天下兵马元帅,而李泌力争,认为应该由其兄太子李豫(即代宗)担任此职。太子是虚名,元帅有实权,二者的分离势必会造成政权的分裂。肃宗听取了李泌的建议。李谈遭谗被杀后,李泌又劝代宗追封他为帝(见《新唐书·十一宗诸子列传》)。这些做法,既协调了兄弟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政权的统一。在克复二京后,李泌再一次协调了玄宗与肃宗的父子关系。当时,肃宗上奏避难蜀地的玄宗,表示自己愿意再回东宫为太子,李泌断言玄宗不会回来了,当肃宗问起该怎么办时,“泌乃为群臣通奏,具言天子思恋晨昏,请促还以就孝养”。玄宗接到第一次奏章后,果然说:“当与我剑南一道自奉,不复东矣。”(《新唐书·李泌传》)直到接到第二本奏章,这才高高兴兴地回去当了“天子父”。因为玄宗知道,即便是儿子真心让位,那些功臣也不会愿意,权力交接的结果很可能会引起另一场动乱,更何况自己已经老了。李泌可以说是洞察了各种政治关系和政治人物的心理,从而作出相应的恰当安排。
  (2)具有阔大的政治家胸怀
  肃宗当太子时,权相李林甫多次陷害太子,使太子位几乎不保。肃宗即位后,便想复仇:“(肃宗)怨之,欲掘冢焚骨。泌以天子而念宿嫌,示天下不广,使胁。从之徒得释言于贼。帝不悦,曰:‘往事卿忘之乎?’对曰:‘臣念不在此。上皇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气候恶,且春秋高,闻陛下录旧怨,将内惭不怿,万一有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广不能安亲也。’帝感悟,抱泌颈以泣曰:‘朕不及此。’”(《新唐书·李泌传》)李泌想尽办法,就是希望肃宗能够以一位心胸开阔的皇帝形象出现在臣民面前。他对别人这样要求,对自己也是如此。贞元三年(787),当李泌被任命为宰相时,他对皇上表态说:“臣素奉道,不与人为仇。……臣无可报也。”(《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二)这充分表现出一位宗教家、政治家的气度。
  (3)反妥协,反割地,作风果敢
  建中四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紧接着,身为太尉、朔方节度使的李怀光亦反,再加上当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德宗可以说是内外交困,于是就有大臣提出与李怀光妥协。这时,“李泌破一桐叶附使以进,曰:‘陛下与怀光,君臣之分不可复合,如此叶矣。’由是不赦”(《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用带有文学浪漫色彩的方法十分清楚地分析了李怀光与朝廷的关系,说服了皇上,李怀光叛乱最终被平息。
  对国内的悍将态度如此,对国外强敌的态度也如此。朱泚叛乱时,德宗曾向吐蕃人求援,并答应事成后把安西、北庭两块地方割让给吐蕃。后来,还是依靠唐军的力量击败了叛军,而吐蕃不仅不积极进兵,甚至连追击溃退叛军时也不卖力,而且还趁机把武功地区抢劫一空。平叛后,吐蕃派使者来要土地,德宗也已经同意,而李泌坚决反对,说:“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吐厥,皆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意见合情合理,朝廷最终拒绝割让土地。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们看到了李泌果敢坚强的一面,他不仅捍卫了朝廷的尊严,而且还捍卫了民族的尊严,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4)具有传统士大夫的死节精神
  以上所举事例,都还没有直接涉及到李泌的个人利益,那么在关系到自身安危时,李泌又是如何表现呢?德宗立李诵(即顺宗)为太子,太子妃的母亲是郜国公主,郜国公主犯蛊媚罪被幽禁,此事自然牵连到了太子,于是德宗便有意废除对蛊媚事毫不知情的太子。对此,李泌反对的态度相当坚决,以至于德宗说:“卿违朕意,不顾家族邪?”竟拿灭族来威胁李泌,而李泌执意更坚:“世衰老,位宰相,以谏而诛,分也。……”《新唐书·李泌传》接着记载说:李泌“执争数十,意益坚,帝寤,太子乃得安”。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泌毫不妥协,不顾全家性命,竟然与皇上争执达数十次之多,这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实为难得。
  除上述外,李泌的政绩还很多,如调整官俸、裁减冗员、如何安置功臣等等,都能匡正时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军事才能
  在安史之乱、肃宗灵武即位之时,李泌就对国家命运作出了正确的预测:第一,叛军猖獗不会持久,其原因有二,一是参与叛乱的多是异族人,而华人寥寥,这说明安史叛乱没有得到中原人的支持;二是叛军把掠夺到的财物全部送回自己的偏居一隅的老巢范阳,可见叛军根本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第二,李泌为肃宗制定了平叛的方略:“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随禄山者,独阿史那承庆耳。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愈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劳,来避其锋,去剪其疲,以所征之兵会扶风,与太原、朔方军互击之。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新唐书·李泌传》)李泌的这个方略是非常正确的,他反复告诫肃宗“无欲速”,要着眼于长久,目的是要把叛军赶出老巢,一网打尽,不留后患。开始,这一计划也得到肃宗的认可,但后来肃宗急功近利,坚持先收复长安,结果把叛军赶回河北,从而形成割据局面,遗患无穷。李泌的这段谈话可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媲美,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两位谋略家都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
  李泌还写了一篇《议复府兵制》,希望能够恢复原有的府兵制,以便从根本上遏止军阀割据。但这一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于数十年后,杜牧在《原十六卫》中又一次提出这一问题。

经济才能
  在经济方面,虽然李泌没有直接经管过国家财务,但也显示了一定的才能。
  在古代,漕运是国家大事,也是难事。在任陕虢观察使期间,李泌挖山开路,以便饷漕。由于此事极大地改善了京师的粮食供应,李泌被升迁为检校礼部尚书。任相后,大力改革一些经济管理方面的弊端,《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时方镇私献于帝,岁凡五十万缗,其后稍损至三十万,帝以用度乏问泌,泌请天下供钱岁百万给宫中,劝不受私献。凡诏旨须索,即代两税,则方镇可以行法,天下纾矣。”这些改革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总之,李泌在政治上是成功的,当时人柳砒就说:“两京复,泌谋居多,其功乃大于鲁连、范蠡。”(《新唐书·李泌传》)把李泌同历代文人心目中的偶像鲁连、范蠡相提并论,这一评价可以说是相当高的。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春色曾看紫陌头,乱红飞尽不禁愁。
人情自厌芳华歇,一叶随风落御沟。
著名诗人

©古诗文网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