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综述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为“春在堂”,来自于一段故事:俞樾30岁进京殿试,曾国藩主考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跳出众人在“落花”悲伤处做文章的俗套,答出“花落春仍在”之句。曾国藩深为赏识,列部试第一名,推荐给咸丰皇帝,后得中进士。俞樾深感到曾国藩知遇之恩,帮寓居曲园时,由曾国藩手书“春在堂”匾额。
同为曾国藩门下又是同科进士的李鸿章,在政界青云平步,行经世致用之道,他为曲园留下了这块“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面对此物,让人不由感叹当时人们对这两位子弟的评价: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像大多数儒学宗师一样,俞樾修身、齐家,注重训化教育后人。他特地为孙子俞陛云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的家教教材。陛云先生后来是最后一个探花,总算了了老人的心愿。俞平伯是陛云先生的长子,四代人中有三代学人,可谓是家风未坠、书香门第。
建筑特色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俞樾在曲园生活了三十余年,直至以86岁的高龄逝世。
历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直堂、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下一步整修规划。
其他故居
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的曲园外,还有三处,不太为人所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综述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为“春在堂”,来自于一段故事:俞樾30岁进京殿试,曾国藩主考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跳出众人在“落花”悲伤处做文章的俗套,答出“花落春仍在”之句。曾国藩深为赏识,列部试第一名,推荐给咸丰皇帝,后得中进士。俞樾深感到曾国藩知遇之恩,帮寓居曲园时,由曾国藩手书“春在堂”匾额。
同为曾国藩门下又是同科进士的李鸿章,在政界青云平步,行经世致用之道,他为曲园留下了这块“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面对此物,让人不由感叹当时人们对这两位子弟的评价: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像大多数儒学宗师一样,俞樾修身、齐家,注重训化教育后人。他特地为孙子俞陛云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的家教教材。陛云先生后来是最后一个探花,总算了了老人的心愿。俞平伯是陛云先生的长子,四代人中有三代学人,可谓是家风未坠、书香门第。
建筑特色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俞樾在曲园生活了三十余年,直至以86岁的高龄逝世。
历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直堂、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下一步整修规划。
其他故居
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的曲园外,还有三处,不太为人所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本页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同时感谢原作者为此所作的付出。
mip-stats-baidu 古诗文鉴赏大全